



在一沓泛黄的照片中,我们被一位独特气质的“女同学”所吸引,她站在驻苏大使馆前,一袭短发十分干练,戴着一副眼镜,“学者”气息十足。照片上的这位“女同学”就是中国电科14所首位“女博士”,她参与并见证了中国雷达事业的发展。
秦锦裳读书时照片
归国“女博士”投身雷达事业
1935年,秦锦裳出生于无锡的书香门第,1952年,教育部下发通知,全国高校招生采用统一高考,秦锦裳作为首批参加高考的学生,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当时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她毅然选择了电气制造专门化专业,也成为了这个专业的第一批学生。那时,电机系的人都知道,秦锦裳是个女学霸。
1956年,她本科毕业参加了上海交大的留苏资格考试,并顺利通过,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习了两年的俄语,后经校方推荐前往莫斯科动力学院进行深造,学习遥控遥测专业。
在莫斯科的校园里,她潜心学习,度过了五年紧张而美好的学习时光。1963年,她获得了副博士学位(等同于国内的博士学位)。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公派留学人才,归国后经国家分配,她来到了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中国电科14所。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回国后,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说不出地兴奋,我要为国家作贡献,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自此,秦锦裳开启为国奉献的一生。
家国情怀中锻造“国之重器”
根据所学专业,秦锦裳被分配到了14所第十三研究室测距机组,成为了所里引进的第一个女博士。
1964年,我国导弹和原子弹相继研制成功。1965年,国家决定要自主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并对东方红一号提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要求,而所谓“抓得住”就是让测量雷达精准探测卫星准确入轨,为了能够实现全天候观测就要采用无线电技术,这一任务便落在14所身上。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所里安排秦锦裳参加这个项目,虽然她此前从未接触这个领域,但她践行了“要我干啥我干啥”的承诺,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
按照研制计划,东方红一号卫星将于1970年发射,这就意味着留给科研人员的时间只有5年。激动、紧张、焦灼……对于30岁的秦锦裳来说,这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秦锦裳在实验室照片
为了搞清楚研究的方法,秦锦裳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研究。经过几个星期的奋战,秦锦裳终于找出了解决关键技术难点的路径。当时条件有限,她就利用计算尺做数据。一遍遍地演算,一次次推导,构成了那段时间她生活的全部。
计算纸一麻袋一麻袋地被装起来,秦锦裳头发也一根接着一根白,功夫不负有心人,秦锦裳和同事们终于完成了全数字测距系统方案撰写,并在我国第一部精密跟踪雷达154-Ⅱ甲上成功运用,而这一方法也作为先进经验被收入当时西军电的内部教材中。
“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充满挑战、人迹罕至的路,但我热爱这条路。如果它荆棘丛生,我们就披荆斩棘;如果它寂寞荒凉,我们就结伴同行。”每次重大项目完成后,秦锦裳都会写下心得体会,更是激励自己勇往直前。
学无止境,为了热爱持续奋斗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求,50多岁秦锦裳自学了计算机知识,学习编程等技能,并将所学应用在民品研制中。她与北京舞蹈学院科研所共同研制出“X光骨龄微机判读系统”,为舞蹈学员的选材和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与依据,获得文化部“促进文化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三等奖”,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秦锦裳还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气象雷达中,进一步提升了云图分析评估的准确性。
文化部“促进文化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三等奖”证书
80年代后期,秦锦裳成为了所里较早的一批研究生导师,在她看来,传帮带是一位科研人的职责,无论她的工作有多忙,只要学生们有问题,她都不遗余力地解答,多年来,为国防军工事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由于秦锦裳具有较高的俄语、英语水平,在职期间,她还一直钻研前沿技术,为《现代雷达》杂志翻译了诸多文献资料。
1988年研究生毕业典礼照片,第一排右2为秦锦裳
如今,秦锦裳老人虽已90岁高龄,她的晚年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她热爱阅读、看报,还是一个“球迷”,偶尔还会为了看球熬夜。虽早已不在科研岗位上奋战,但秦锦裳仍然关注着14所的发展,她希望年轻科技工作者能够珍惜和把握时代机遇,为祖国的发展、服务强国强军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后记:
采访当天,秦锦裳的女儿带来了一本泛黄的相册,翻看相册,仿佛把我们拉回了上个世纪,这是老一代科研人员永不褪色的青春。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一代代像秦老一样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她们锲而不舍,默默耕耘,参与并见证了中国雷达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程,从第一位女博士到如今拥有40余名女博士、一大批女性科研骨干、一线工匠,她们用奋斗、创新、奉献继续书写家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