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要闻

我们的奋斗故事01丨“兼职”奋斗,全心热爱

来源:     作者:信息发布人员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3日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电天奥、十所深入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凝心铸魂、知行合一,把镜头对准科研攻关最前沿,把笔触延伸到项目保障的“台前幕后”,将话筒交给不懈拼搏的天奥、十所人,生动讲述天奥、十所人的奋斗故事,厚植“忠于使命 勇于创新 善于协同 成于务实”的企业精神,把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天奥、十所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现天奥微视点推出《我们的奋斗故事》系列专题宣传,敬请关注。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是来自第一事业部不同项目的精兵强将,因“低成本”这个共同的目标组成新的团队,有了新的交集。工作千头万绪,除了形势迫在眉睫的低成本工作,还有日常本职工作,每项任务都等不得、慢不得。他们以一腔赤忱,把自己“打碎”,化身成无数场景里忙碌的“兼职”,用全心投入的付出诠释属于他们的奋斗故事。

  

  

弱矩阵,强关联

  第一次见到周靖宇时,他的工作桌面很干净,让人误以为是临时办公地点。桌面除了电脑、水杯,只放了一本书,《装备测试试验与评价技术》。

  什么多余的都没有,和当前负责的低成本工作很是契合,去冗余。

  周靖宇形容低成本团队关系是“弱矩阵”,每个人身兼数职。比如,团队负责人李锋是多个机型的总师,而他本人也是几个产品的副总师。

  当前许多产品都面临急需低成本的严峻形势,他们负责的项目也不例外。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速度发展,是大家共同面临的挑战。因此,低成本成为了工作中的一条重要支线,他们依托各自所负责的项目,双线并行开展低成本的论证、试验等工作。

  在“弱矩阵”里,每个人身处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职责和任务,怎么发挥作用,让30余人的团队“拧成一股绳”?

  “该项目由部领导直接牵头挂帅,团队成员每个人都经验丰富,坚持每1-2周协调时间召集领域总师、核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坚持每次会议不超过半小时,坚持每次会议统一思想、细化工作、明确输出与节点,从而将任务层层分解细化,让来自不同岗位的成员可以灵活推进工作。”

  作为团队的管理人员,周榜兰继续讲到:“管理人员在团队里充当着协调者、服务者的角色,多跑一步,先做一点,为技术人员作服务,这样他们的压力就会小一些。”

  彼此分担,同向发力,弱矩阵也能强关联。

  

形势逼人,唯有向前

  来自硬件室的马建民、路小超在团队里主要负责技术层面的模块去冗余等工作。作为硬件技术人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往往需要“一对多”,同时对接多个项目的需求,有些时候难免会分身乏术。

  当被问及“有什么时候想过放弃”,他们思索片刻:没有放弃这个选项,形势逼人,唯有向前。

  

 

  降低成本是所督办事项,势在必行。第一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所内许多调查研究都围绕低成本开展。

  “用户全力推进价格改革,引导低成本可持续发展……”

  “低成本发展、价格改革已成必然,成本经济性成为与适用性、性能先进性、质量可靠性同等重要的指标……”

  调研报告里短短几句,形势严峻已不言而喻。

  成本管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多数人尤其是研发团队对于外部政策和形势的变化没有直观感受,若出现成本、进度、质量冲突时,成本是最易被忽视的,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何扭转设计师的观念,让设计师关注成本,普遍提高成本意识成为了一个难点。

  “所以在工作中,需要和设计师保持良好沟通,听取他们的需求,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之间做出最优选。”周靖宇说道,“如果设计人员有时忽略了成本因素,那就需要及时提醒、沟通,确保在设计环节成本可控,并逐渐固化这种思想,形成相关制度。”

  与国外相比,除了对于科学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产品成本控制的其他方面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比如核心设计技术的去冗余还不够,产品全寿命周期各维度的成本管控精细化投入不够。

  为改善上述现状,团队明确了“三高一低”的目标,即在保证高质量、高效益、高速度“三高”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测算、降低成本。

  “以前设计的元器件什么都用最好的最贵的,现在则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选性价比最高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去除系统架构的多余模块来去冗余,提高集成度。另外,还可以通过新技术的引入,以及竞争性谈价、大批量采购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周靖宇介绍到。

  

没有借鉴,慢慢摸索

  推进低成本是摸着石头过河,国外资料少,外部企业常用的低成本产品管理方法可以参考但并不适用装备研制特点。只有靠前期细致、详实的调研,并结合我所装备研制的特点才能为工作打开局面。通过前期大量调研得到了工作思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面临不少的困难。

  李璐璐在谈到困难时,这样形容到——老人新领域。

  她来自部门综合办,负责党建、安全、保密、科研生产汇报等工作,经过几年工作历练,虽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刚开始接手团队经济核算、谈价等工作的时候仍然力不从心。

  新的领域,只有靠时间慢慢积累。只有将自己“打碎”,从零开始,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慢慢摸索出一些方法。

  遇到这样困难的不止她一人,周靖宇同样如此。

  他需要撰写平台低成本方案,里面不仅需要产品功能要求、性能要求的详细分析,还需要有详实的预算分析,来为低成本控制方案的可行性提供有力支撑。技术出身的他并非财务专职人员,没有财务、审计、报价等方面的经验,看价格等指标并不在行。而且很多型号的元器件价格难以收集,国内外缺少相关研究的资料,一开始的进度并不理想。

  

 

  今年1月,在开会汇报时,因前期开展的国内外调研对每一个模块的调研没有细化,市场性调研不充分,尤其缺少典型调研,方案被推翻,要求重来。

  方案论证之后还要完成新模块的投产分析、产品可靠性摸底试验、配合保障首飞任务,留给团队的时间非常有限。

  市场调研不充分,缺少典型调研,那就继续完善,广泛开展调研,深入调研典型模块。

  从此,查资料、电话咨询成了周靖宇的工作常态。有时候其他单位的人员进所对接其他工作,他都会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询问模块价格等信息。

  从2月开始陆续收集齐了所需的信息,接下来便需要对每个模块进行成本组成分析、成本组成摸底预算,演算得出新的成本和修正比重。这样的模块总共有几十个。

  “你看,这些复杂的统计图都是我学着绘制的,起初自己也不太会,但只有慢慢学。”

  方案里有82张绘制图,18张表格。而这,只是工作的一部分。

  

像海绵一样工作、生活

  周榜兰的日常工作主要围绕科技创新展开,包括技术管理、预研项目管理、论文专利等,在团队里则主要负责低成本产品立项基金的申报等工作。

  基金申报、任务输入关乎低成本团队研发投产的进度,手里工作这么多,怎么协调?

  “忙碌的时候只有抓大放小,按紧急度、重要度排个序,合理安排时间。”她说道:“现在两个孩子一个六年级,一个一年级,他们都很让人省心,所以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来。”

  路小超称自己是个“高质量陪玩”,他说:“产品没有一个不重要的,只有把自己扎在工作里,确保每项工作有序推进。但每周五晚上和周天都会好好陪孩子玩耍。”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变窄了,一分一秒都变得珍贵。

  李璐璐坚持每天早起十分钟,送小孩子上学。一个月三周都要出差的周靖宇,精准管理着时间——出差回来,打车去车站1小时,动车4小时,那还有半天可以利用。为此他经常坚持早上5点过就出发,这样下午就能赶回所里处理工作。下班得晚,也会陪妻子散步,周末也要抽空陪女儿练小提琴。

  他不仅像块海绵利用着时间,还像块海绵生活。他说:“一个男人,要像一块海绵,默默吸收工作和生活的不开心,然后找个安静的角落卸掉,不争输赢。”

  

剪去繁琐,但他们却枝繁叶茂

  成本降低行为不是简单的“裁剪功能”降价,也不是通过变动已有成熟方案进行降价,而是以产品满足用户需求为第一要素。

  “现在团队正在进行自研模块去冗余的投产、验证,如果顺利将会推广到二配单位和其他部门。”马建民说道,“现在,选型新项目的元器件时都会考虑到成本,自己低成本意识也提高了。”

  

 

  低成本团队成员的工作是剪去一片片冗余,他们却在过程中变得枝繁叶茂。

  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如今面面俱到的周靖宇,以前却是不折不扣的i人(社恐)。

  “读书的时候我很内向,找导师交流课题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工作之后到用户单位,也要在门口徘徊半天才进去。”

  现在的他,不再为工作交流而苦恼,而是愁话费不够。

  “一来上班,就先把该打的电话打完,再专心汇总材料、完善方案。我习惯周末来加班,因为用户都休息了,那时候不用打太多电话,我就可以专注写材料。”

  奋斗,或许是从i人变成e人(社交达人)的过程。从不愿打电话到愁话费不够用,在外人看来不足为道,只有自己明了,其中的咬牙坚持。

  周榜兰在采访快结束时说道:“大家都不是专职人员,但心里都有一股劲,一种态度,为了部门、所里未来的发展,为了低成本平台能够应用推广,一直坚持,用百分百的热爱付出着。”

  因为热爱,甘之如饴。他们手里牵着的,仿佛不是一项项繁琐的工作,而是五颜六色的氢气球。载着他们,飞向远方。

  


  记者 | 党建工作部 张燎原

  编审 | 黄庭柏

  编辑 | 何少凡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