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奋斗故事③丨星地测控生命线的“链”造者——“天链二号”团队专访
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新一代天链二号地面终端站作为主力站参与到载人航天任务中。终端站的出色保障离不开“天链”团队,一个求精、创新、务实的团队。
“用心精至自无疑”
面对强劲竞争对手,他们勇夺桂冠
2021年3月23日,前方传来捷报,“中了!”时隔5年,团队再次在投标中夺得第一,中标天链二号地面终端站建设项目,金额超4亿元。而这次的竞争对手,是老牌选手。台上29分钟的答辩陈述背后,是团队近300个日夜的推敲打磨,是数十年的积累沉淀,是二十余人匠心追求的精益求精。
投标团队合影
天链二号地面终端站项目功能复杂,需完成测控、测距、数传等多种类型的任务,为了确保投标万无一失,项目团队集中办公,进行投标文件的编制。技术卷是投标中的重中之重,起初,团队力图描述准确,形成了2000多页的技术方案,但招标要求正文不得超过1000页,“手心手背都是肉,该砍哪些留哪些呢?”经过多番论证、字斟句酌,团队提出“1+2+X”的整体解决思路,将方案正文浓缩到了997页。
技术方案终于定型了,但如何在现场短暂的时间里充分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技术优势,让评标专家能认可,又成了摆在团队技术人员面前最头疼的事情。航天人,骨子里就有一股“要做就做到最好”的精气神,为了确保答辩效果,团队精雕细琢答辩PPT,从呈现内容到展现形式,一字一句、一帧一画,无不彰显匠心。
“如果这个项目没有拿到,痛失总体地位,那将会是灭顶之灾”,当时进行现场答辩的李婷回忆道。瘦小的身体总是能迸发出强劲的能量,而“拼力”“投入”在她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要做就尽心投入,是她的行事准则。“在台上开口那一瞬间,就不觉得紧张了”,流畅的陈述,清晰的表达,加上她沉稳自信的台风,答辩非常顺利。
没有一个成功来得简单,正是大家拧成一股绳的韧劲儿,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松的心气儿,团队才“大杀四方”取得胜利。
“丹心未泯创新愿”
面对全新技术体制,他们迎难而上
终端站的功能和设备复杂度远超常规测控站,而地面终端站的综合化也不同于此前的空间站、航空综合化等工程,在灵活性、可靠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全面提升系统能力,团队首次提出采用综合化基带池技术。简单来讲,基带池是一个共享、通用、大规模信号处理平台,在一个基带池平台上,可以通过功能与硬件解耦,同时处理多个天线的多路信号、运行多种工作模式,兼容不同信号波形、多频点及多目标。
然而,要想顺利实现这一全新技术的应用,并不容易。2021年4月签订合同后,用户要求6月就要具备接管天链一号05星能力。由于基带池等新产品需要足够的开发时间,系统全状态的建设周期不能保证在2个月内接管卫星。如何在周期不拖延的情况下确保技术状态的稳定运行,成为亟待解决的又一大难题。
当时57岁的汪远玲是所里的返聘专家,也是团队的项目总师,负责项目整体的技术把关。已有36年工作经验的她带领技术骨干们仔细分析评估后,向用户提出了采用中间状态先接管卫星的建议,并与大系统总体单位、用户单位一起制定了终端站接管卫星的最小系统方案。
项目副总师何明亮是一名80后,2013年入所的他,一直投身在天链项目的论证与研制中。作为项目的总体进度把控者,何明亮顶住巨大压力,提出“并行”与 “强续航”总体思路,终端站的安装测试需要约80天,而在他的精密安排下,团队最终只用了42天就高质量完成了任务。
艰难天链路,团队人谨记唯有创新才能为筑梦九天搭建天梯、攻破天险、跨越天障。也正是团队人员面对一项又一项难题时的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造就了属于航天人的新奇迹。作为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智能化、全国产、高可靠的“基带池”技术体制是航天测控保障的最大亮点之一,将为航天发射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平芜尽处是春山”
面对艰苦作业环境,他们胸有丘壑
喀什,距离成都直线距离约3400公里,是地面终端站的主战场。2022年5月,天链二号终端站完成所内研制,团队奔赴喀什进行安装测试。
团队在喀什外场
安装测试地在戈壁滩上的一个营区,团队这一待,就是七个月。从酷夏到深秋到冬日,一年三季的喀什风貌大家都体验过。在外场的工作特点,就是没有休息日,每天都是工作日。在测试联调阶段,每天早上八点出发到营区、夜晚凌晨一点回到驻地,长达17小时的“待机”时间是常态。大家调侃说:“上班是成都时间,下班是喀什时间”。更艰苦的,是现场极为有限的保障环境。七月的喀什,高温达40度,人在户外待不过几分钟就汗流浃背,而室内由于临时空调制冷不足加之机房持续散热,也活像“蒸桑拿”。
外场的严寒气候
炎热的试验环境
98年出生的小伙子李沅泽,是团队里年龄最小的成员。刚入职一年多,他便紧随团队一起来到喀什开展信道联试测试。风华正茂的年纪,他甘心把自己交给军工、交给戈壁。同他连线的时候,他仍身在喀什配合终端站第二套设备的进场安装。“喀什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了”,他笑称。虽然现场的条件艰苦,但李沅泽很珍惜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光,队长张新华无微不至的关怀、时刻耐心的指导,于他而言,是青春里遇到的一束温暖的光,照进了他心里,也让他更加坚定地继续为着一颗航天梦、报国梦不懈奋斗着。
9月,终端站全面具备执行任务能力,但疫情的笼罩,却阻挡了大家回家的脚步。何明亮从5月起就一直坚守在喀什,中间陆续有队友返程,但他身为“队内总管”,必须时刻在现场紧盯各类状况。当时,他的女儿年仅两岁。“肯定想啊,但是没有办法,这是本职工作,必须要做好”,谈到女儿时,何明亮眼里充满爱意,于他而言,家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更是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
正如何明亮所说,经历这一关又一关的磨砺,才敢摸着良心说,自己没有愧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而这种精神,将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带领无数航天人向着星辰大海,格物致知、叩问苍穹。
记者丨综合管理部 王孟飞
编审 | 黄庭柏
编辑 | 何少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