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要闻

三城记:一次来自热爱与责任的奔赴 | 外场故事2025

来源:     作者:信息发布人员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浏览次数:         

  在建设世界一流电子信息研究所的征程中,有这样一群天奥、十所人,他们时刻准备,是产品设备的守护者,他们无惧风雨,是四处奔波的赶路人,他们吃苦耐劳,是甘于奉献的保障者。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外场,一个承载了无数人使命与汗水的地方。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外场故事2025”系列报道,共同聆听动人心弦的外场故事,领略天奥、十所人的奋斗风采。盛夏的北京,当明媚的阳光透过会议室玻璃斜切进来,落在签有“通过”字样的结论页上时,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才逐渐放松下来。办公桌上堆积的材料、测试的电脑、略显杂乱的线缆,这就是我们两个月连续奋战的心血,是我们成都、武汉、北京三个城市间奔波的终点。

  

01 成都

  六月的成都总是带着黏糊糊的湿意,随着各类机器的长时间运行,研发室内异常闷热。经过前期准备,我和张剑搭建出了项目的算法架构,反复为项目总体联调开展测试。另一边,李春豹和陈莹正细致地对项目中期评估所准备的材料进行审核。大家分工明确,努力抓住六月的尾巴,做好联调前的万全准备。奔赴下一站,武汉!

640 (3)

  

02 武汉

  六月底,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展示了蒸笼般的热浪。来不及与炎热的天气“较量”,我们立刻陷入了“苦战”——要在20天的时间内容完成算法联调以及中期评估材料。联调开启,难关随之而来。那些在成都能够运行正常的代码,想要接入总体的系统中,需要做很大的改动。最大的难题就是实现软件国产化环境运行,为此张剑整日辗转于各种设备之前,为软件准备新的运行环境、编辑新的数据库数据、测试新的接口地址。在不断的试错和调整下,软件终于成功接入大系统中。相比之下,同事们对第一次驻场出差的我格外关照,张剑搞定环境后,我只需要维护功能、响应用户新的算法需求。李春豹一边教我与各个子课题负责人对接,一边把文档清单里最棘手的部分划给自己处理,把能更轻松上手的部分留给我。一个又一个的夜晚,会议室里的灯光久久不灭,键盘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我们曾打算利用周末去尝尝地道的热干面,但一项项任务总像不速之客,使得团队成员轮休的计划在彼此“再等等”的默契里悄悄“过期”。

640

  

03 北京

  7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我们坐上开往北京的车,奔向最终的战场。到北京时已是深夜,行李箱滚轮在走廊里磕出急促的响,各个子课题刚一汇合就立刻进入“开机”模式,交换机的指示灯眨得像闪烁的星光,服务器的响声像快速前进的列车,我们把武汉的系统原原本本地"搬"到了北京。当距离汇报只剩最后几小时,我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文档上,我们根据此前会议讨论出的意见做着最后的修改与核对工作。第二天早上的评审会如期进行,当评审组长在评审意见书上签下“通过”的时候,大家没有多热烈的庆祝场面,但在彼此的相视一笑中,一切仿佛都变得值得。

  返程的飞机上,我对着窗外的云层发呆,想起这些天的灯火、被推迟的归途以及没赴约的热干面。这大概就是我们十所人的样子——不喊响亮的口号,只是把每一个外场都当成阵地,把每一份责任都嵌进代码和文档里。毕竟,最动人的故事从不在计划里,而在那些为了“完成”二字的一次次奔赴里。

  


  记者 | 第二重点实验室 刘炳言

  编审 | 王晓冉 

  编辑 | 何少凡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