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记忆③ | 为战鹰托举 属于那年盛夏的勋章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阅兵式。即日起,天奥微视点推出《阅兵记忆》专栏,重温往届阅兵盛典背后的动人故事,再现每一位天奥、十所人的专业、担当与奉献,让我们透过平凡的文字,触摸初心如磐的信仰,感受使命必达的家国情怀。
鲜倚雯,中电天奥、十所供应链部调试工,参与保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
关于阅兵式的记忆,有人会说是多达1.5万人参阅的超大规模,有人会说是大批新型武器装备的首次亮相,但我的2019年10月1日,是战鹰翱翔时的美丽身影,是被巨大声浪震撼着的胸膛久久不能平静,是两个月日夜坚守换来的所有情绪释放。
“我可以!”
2019年盛夏的一个下午,组长在车间里来回踱步,接听的电话一个又一个,眉头拧成了疙瘩。“现在去哪找能立刻顶上去的人,组上一大半人都在外保障!”他的声音沙哑。组长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众人,掠过一张张或沉思或忙碌的脸。突然,那束目光定格在我身上。我正埋头调试设备,却能清晰地感觉到目光中的灼热与审视。我抬起头,恰好撞上他焦灼又带着期待的眼神。
“小妹!”他几步冲到我的工位前,双手撑在系统台上,语速极快,“情况你都听到了,阅兵保障缺一个人,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你……能不能顶上?”
一瞬间,我感觉车间安静得只剩下设备风扇的送风声,自己的心跳先是像漏了一拍,随即如擂鼓般狂响。激动、惶恐瞬间将我淹没——我能行吗?那可是不容有丝毫闪失的“国家形象”!
“别怕,十所是你坚强的后盾,有问题随时电话沟通!”组长给了我兜底的勇气。
想到保障任务背后沉甸甸的意义,退缩的念头被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压了下去。我深吸一口气,沉思了十几秒——仿佛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我可以!”我的声音,竟比想象中要镇定得多。
“飞得真漂亮,这是我见过最美丽的风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接下任务后,我马不停蹄赶往保障点。一到驻地,我就投入到背着十几斤重的保障设备来回奔走的工作中。作为此次阅兵保障任务中唯一的90后女生,我没有太多的矫情,也不想要任何身为女生的“被照顾”。每天我跟其他同事一样跑上跑下,反复与用户、主机厂、所里联系,做到24小时待命、秒级速度响应,时刻保障十所的产品不出丝毫差错。
印象最深的考验降临在一次全要素合练的前夜,夜幕降临,我做着最后一次全系统通电检查,突然的指标异常报警信息让我神经紧绷。我立即打开电脑连接端口,指尖在键盘上飞速跳动,分析数据、排查故障、测试系统。随后技术总师曾利平赶到,我们一遍遍回放故障瞬间的数据,反复验证。凌晨2点,在曾利平总师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当系统再次恢复稳定,大家瘫坐在椅子上,虽然脖子和肩膀因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僵硬酸痛,但心里那块巨石终于落了地。
阅兵当天,当第一缕阳光洒向跑道,巨大的轰鸣声响彻云霄。我站在保障点外,仰头望着自己守护托举的战鹰拉着彩烟,以无可挑剔的队形,米秒不差地飞越天际,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那一刻,我无比感激组织的信任与支持,也无比自豪自己在那个下午给出的回答,这段经历必将是我人生中最耀眼滚烫的勋章。
记者 | 供应链部 鲜倚雯
编审 | 王晓冉
编辑 | 何少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