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所百位党员故事】邓国军: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建党百年历史长河,
涌现无数动人故事。
十所承军工报国使命而生,
经历多少峥嵘岁月。
即日起,微视点推出“重温初心·百位党员故事”专栏。用中电天奥(十所)的百位党员故事讲述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拼搏奋进的历史,分享砥砺前行、自强不息的故事,重温那颗矢志不渝的军工报国初心。
邓国军,共产党员
十所第一任所长
经历战火硝烟,投身国防建设
见证十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凝成了那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邓国军、林影夫妇)
1920年12月12日,邓国军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1933年,只有十三岁的他在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营山时,跟随哥哥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他在红9军26师、红30军90师任勤务员、宣传员。直到1934年5月,他便进入红四方面军总部无线电训练班学习,1936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此他和无线电结缘。在对敌斗争极端残酷、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无线电通信战士。
“红色电波”的守护者·架起情报传送的空中桥梁
抗日战争期间,邓国军在军委三局工作,担任通讯分队长和报务主任。在人员少、设备缺的困难条件下,他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努力钻研业务技能,调动所属人员的工作热情,出色地完成了保障党中央、中央军委作战、谈判等通讯联络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跟随毛主席率领的中共代表团赴重庆,担任电台报务工作,负责重庆谈判期间的无线电通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保证了代表团与延安的联络畅通。随着谈判形势日益严峻,党中央决定,将一些还没有暴露身份的同志分散各地从事地下工作。邓国军从重庆转道上海,化名“杜松一”,设立秘密电台,架起了情报传送的空中桥梁。在隐蔽战线的危险环境中,机智勇敢,多次化险为夷,将重要情报源源不断地发往党中央,保证了电台与通讯的安全,保证了党的眼睛不失明,党的耳朵不失聪,被誉为“红色电波”的守护者。
十所的奠基者·辛勤拓荒 从无到有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综合性电子技术研究所(第十研究所)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再次扛起创业的旗帜。
人不够,科研工作的起点仅仅是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技术处50多人;厂房不够,几个简陋的实验室就是所有的场地,更不要说设备和技术基础了。
对于邓国军而言,筹建的工作都得从零开始。
邓国军一方面带领大家做规划、搞科研,一方面还要到成都勘察选址、安排基础建设,两头奔波,十分辛劳。1957年,在成都的第一批建筑(包括两幢研究楼、一幢行政办公楼、一个试制厂房、两幢单身宿舍楼、三幢家属宿舍楼、一个食堂)基本完工,初步具备了科研和生活条件,全体人员顺利由北京迁至成都。
来到成都后,为迅速夯实所里的科研基础、尽快形成能力,邓国军除带领有关人员一起抓科研所需仪器设备的配置外,还千方百计、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先后从老厂调来一批技术骨干,从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接收了一批毕业生,招收了一批新工人,并积极选派技术骨干出国深造、派工人到外厂学习,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源源不断地充实科研队伍。到1960年底,全所人员达到1469人,其中技术人员376名,工人856名,各种机床设备177台,仪器841台。
(所领导与1963年荣获好助手团支部的一室团支部全体同志合影。前排从左至右第七位为邓国军所长)
可以说,邓国军用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十所的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研制力量突飞猛进。有了人、设备和厂房,但还没有技术基础和实践经验。在苏联专家和上级机关的指导下,十所明确为通信设备研究所,主要研究、发展、设计与制造新型国防用通信设备及相应的民用通信设备。邓国军带领技术人员从单一仿制苏联电台开始,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迅速走向自行研制,改变了我国军用电台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从此一发不可收,逐步实现从单机研制到系统工程的研制,从研制比较经典的(人工操作的)通信装备到研制比较现代化通信装备的转变,奠定了十所在航空通信电子领域的技术基础和专业方向。
(1964年欢送邓国军所长到十院工作留影)
1955年到2021年,如今的十所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专业方向和产品更趋多元,技术实力和研发环境也不可同日而语。而这所有的发展与收获,无不凝聚着以邓国军为代表的老一辈建设者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艰苦朴素的老党员·热爱职工 甘于奉献
在很多老同志的心里,邓国军是他们一生做工作和生活的楷模。1959年至1961年,是十所建设初期,也是物资供应紧张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忍饥挨饿,在当时所里有不少人得了浮肿病。邓国军看到所里的情况,忧心如焚。怎么解决他们吃饭的问题,成为了他心头的一件大事。为了尽量让大家填饱肚子,邓国军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让后勤学习培养小球藻、做糠饼,只要有时间,他都亲自到食堂帮忙,鼓励食堂工作人员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为职工改善伙食,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建所初期的老同志,历届所领导在座谈十所的发展)
不仅如此,邓国军只要出差回来,总是第一时间前往车间、研究室了解情况,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他一生生活节俭,居家简朴,家里的床铺、桌椅、书柜多是多年前配置的老式家具,但他从未要求更换。
(邓国军与夫人林影)
2011年4月17日,邓国军在北京逝世。经历过战火硝烟,投身于国防建设,邓国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韶华易逝,信仰长存,他的奋斗历程、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是永远值得我们珍惜珍视的宝贵财富。